8月18日,上海港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二期工程在保障一期项目运营“零中断”的前提下,前沿10万吨码头水上沉桩任务提前一个半月圆满完成,为后续系列关键节点打下坚实基础。
作为罗泾集装箱码头改造一期工程续建项目,二期工程紧临一期工程下游侧,水域码头平面将呈“F”形,分前、后、内三档布置:前档建设1个10万吨集装箱泊位,后档建设2个1万吨集装箱泊位,内档建设1个1万吨集装箱泊位以及配套工作船泊位。陆域面积29.50万平方米,设计吞吐量为140万TEU/年,项目建成后与一期工程一体化运营。
二期工程地处原成品油码头及引桥拆除区域,工程环境十分复杂:其下游距最近码头仅 290 米,施工水域本就狭窄局促,再加上现存的取水管道和取水口横穿新建引桥、工程须同步保障上游一期集装箱码头与下游苏建码头的正常运营等,水域平面施工组织难度非常高。不仅如此,二期码头引桥的“F”形平面设计与 115米的超宽前沿码头形态,从根本上限制了施工效率——打桩作业无法实现多船并行,只能在码头前后沿各布设一艘打桩船,按“流水线”模式分4层逐步沉桩。加之施工区紧邻长江主航道,潮汐变化频繁,集装箱船舶往来如梭,船机调配与安全管理的压力更是雪上加霜。而“同步拆建”的要求,更让老码头拆除后遗留的密集残桩与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,成为沉桩施工的 “拦路虎”。
鉴于二期工程特点和制约,项目团队在项目策划之初就决定采用拆除、新建与运营同时推进的施工策略。针对沉桩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多变、老码头结构拆除后留下密集的残桩严重影响沉桩施工的难题,周密策划、科学运用激光雷达扫测,建立三维碰桩模型指导调整桩基斜度扭角参数,提前避让残桩,实施精准插打;针对施工现场作业水域狭小、避让取水管线、船舶锚位拥挤的挑战,建立联合调度机制,协调穿插安排24条施工船舶同时作业;针对水域作业类型重叠、进出船舶密集、锚位紧张的难题,采取结构施工“由水转陆”策略,一方面集中优势资源快速打通中部码头平台,改变传统水上运输为主的资源供给方式,将钢材、混凝土和人员等输入逐渐转为陆上运输,减少包括5条运输船在内的船机使用;另一方面,改变引桥箱梁搭建方式,由传统起重船直接搭建改为“起重船+架桥机”配合搭建,避免大型起重船直接进入港区岸侧内部,为后档码头打桩和上部结构施工等其他工序争取空间。
目前,后档及内档1万吨码头沉桩正在加紧进行,10万吨码头及引桥上部结构施工有序推进。下阶段,指挥部将再接再厉,精心组织、科学协调水陆工作面,围绕年底投产的总任务,统筹协调土建、设备、系统推进,全力以赴完成工程建设任务。
您尚未登录,请登录后发布评论!